
10月9日,第十五届全运会、残奥会“源火”征集仪式举行。此次火灾的“火中之火”来自于我国以北1522米水深的冰块燃烧。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深海火采矿”。
这一突破性的成就离不开花都企业高晶太阳能量身定制的光伏清洁能源解决方案:BC高效光伏组件GBC-3-54HGDB及配套光伏跟踪支架,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然后通过专用电缆传输至1500多米的海底驱动设备,形成完整的光伏发电系统。 “光-电-火”清洁能源闭环,真正实现了“照亮天空、烧海火”。
作为光能捕获的主要载体,高晶BC(背接触)高效光伏组件采用了无主栅背后电极的设计,显着提高转换效率和弱光能力,保证复杂天气条件下的稳定动力输出。同时,该物质具有良好的抗堵塞性能,即使在部分堵塞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电力输出。结合光伏跟踪支架系统对太阳的实时监控,可以大大延长良好发电的持续时间。
然而,海外科考船特殊场景下光伏系统的拆除面临挑战。于是,高晶太阳能与“元火采集任务组”经过多次沟通和论证,决定在船上现有集装箱顶部精准安装光伏AIC模块,既避免了空间限制,又完全不破坏船体结构,实现了“零改装、高适配”的目标。
不仅如此,地位甲板上安装集装箱的方式较为固定,导致光伏组件受布局影响,造成阳光照射角度不好、能量提取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团队进一步安装了光伏旋转支架,通过支架实时动态调整组件角度,保证组件在太阳光线下始终保持最佳角度,最大化利用光能。这种“指定位置安装+旋转支架适配”的组合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安装位置有限的痛点,而且显着延长了发电的良好时间,为科考期间后续的火力生产持续稳定地储存能量。
从项目前期设计、材料供应到最终现场安装,整个过程历时一个半月。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一个阶段来自于窗户安装过程中的严格限制——科考船到港后只停留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就必须出海执行任务。为确保系统及时投入使用,高晶团队提前制定方案,在A工厂完成整个光伏装置的结构组装,并采用一体化配料进行预制。这大大减少了现场操作时间,最终保证了船舶出海前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李文芳|卢嘉欣)
WS68EB744AA310C4DEEA5EBEF1
https://gd.chinadaily.com.cn/a/202510/12/ws68eb744a310c4deea5ebef1.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
[email protected]